阿干鎮一村民家發現民國時期駝戶納稅憑證

近日,一張民國時期的印有“駱駝捐票執照”的票據在七里河區阿干鎮被發現。據專家考證這個“執照”雖然不是駕駛駱駝的執照,但有重要的歷史價值,它是官方頒發的駝戶納稅憑證。
“駱駝捐票執照”為納稅票據
在阿干鎮南部山上的瑯峪村,村民魏師傅整理家庭檔案資源時發現了一張發黃的票據,上面印有駱駝捐等文字,感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東西,他特意保留了下來。記者看到,這張駱駝捐票是雕版印刷的,大約15厘米寬,30厘米長。整個捐票分為四部分,分別是駱駝捐票存根、駱駝捐票赍核、駱駝捐票查驗、駱駝捐票執照。每一部分的內容不一樣,從票據上可以看出捐票是甘肅籌款總局發的,時間是中華民國五年(1916年)。由于年代久遠,加上保存條件不好,這張駱駝捐票已經破損,但是大部分文字仍可以辨認出來。在駱駝捐票執照一欄中有“此項駱捐每年征收一次……既經收捐后公家擔任保護”等文字。魏師傅說,他家祖輩就在這里居住,駱駝捐票是與祖傳的地契放在一起。
為此,記者采訪了蘭州地方史專家鄧明先生。他看了記者所拍攝的駱駝捐票照片說,這實際上是捐稅,起源于清代,盛行于民國,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被徹底廢止。清代甘肅是協餉省份,東南各富庶省份每年給甘肅財政協助銀兩,以支撐全省財政。中華民國成立后各省自治,協餉斷絕,甘肅省署則賣清代官衙官產,設立籌款局,征收苛捐雜稅,以維持財政運行。駱駝捐為其中之一,駱駝客納捐后開具捐票,拿上駱駝捐票執照外出則可暢行無阻。
駱駝捐票印證古道歷史
“通過這張駱駝捐票,可見阿干當年是通途。”《檔案》雜志原主編姜洪源先生說,捐票就是收據,其中一部分屬于執照,拉駱駝的駝戶要隨身攜帶,以備官府人員查驗。發現駱駝捐票的地方應該是長期運輸經過的一個驛站,或者交通節點,過去研究阿干,可能還未涉及這些具體問題,所以這張老票據比較稀有,非常珍貴,它從另一個方面印證阿干鎮的古道歷史。
甘肅省博物館《隴右文博》雜志編輯部主任王科社介紹,阿干鎮山古時稱為沃干嶺,經過阿干鎮的這條路是十六國及以前從涼州(武威)至狄道(臨洮)的唯一通道。明清時經過阿干鎮的古道依然在使用,是蘭州南部一條重要的通道,民國二十四年(1935年)修建甘川公路蘭州至渭源縣會川段后,道路改為經西果園、七道梁的方向通行,此條路逐漸廢棄。
據記者了解,瑯峪村位于絲綢之路古道之上,古代蘭州南部要道上的摩云關,就在這個村中的關山嶺自然村。
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彭維國 文/圖
版權聲明:
凡文章來源為"蘭州新聞網"的稿件,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蘭州新聞網",并保留"蘭州新聞網"的電頭。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